2025年1月6日,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材料设计和电力装备设计”的午餐会在创新港3号巨构202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盛涛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午餐会邀请了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薛德祯教授、实验室王小华教授和肖冰教授做专题报告。众多师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设计和电力装备领域的最新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薛德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究”主题,详细阐述了新材料智能化发展的变革,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材料设计研究中面临的挑战。薛教授介绍到,其团队围绕“领域知识指导 + 机器学习预测 + 优化算法决策”的数据驱动材料研发新方法,结合主动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式模型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设计出多种具有目标性能的多种合金和陶瓷材料。他指出,这一研发思路有望广泛应用于高熵等复杂材料的快速研发,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小华教授以“电力多模态大模型的创新技术与应用初探”为题,深入讲解了电力大模型的研究背景,强调了自主研发电力大模型的重大意义,阐释了自研电力大模型的全流程关键技术体系,分享了电力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出该领域仍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
肖冰教授的报告聚焦于大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驱动的电介质材料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的高通量分子结构组合设计技术,和性能计算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数据集生成与采集方法,以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为例,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材料关键参数方面的应用。
报告后,与会师生围绕人工智能在材料和电力装备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技术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交流,互动氛围热烈。实验室将持续在各细分领域开展专题研讨,旨在通过研讨,促进师生思维碰撞与融合,拓宽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后续创新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